讓羅志慶最得意的一次“裝病”,是在巢湖學院舉辦的2020年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“健康照護”賽項安徽省選拔賽上,出場前10分鐘,他才接到演出劇本:扮演一位帕金森病患者。這種病人他以前從沒演過,他想起一位患病的鄰居,手抖得連菜都夾不起來,他就模仿鄰居的走路、動作。表演結束后,考官都圍過來夸他,說,你怎么演得這么像?!
作為安徽醫科大學實驗教學中心SP培訓基地招募的第一批標準化病人,羅志慶在這一行已經是元老級人物,后來幾批新招募的標準化病人培訓開班,他都會上臺演示,告訴那些新人,什么是標準化病人?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標準化病人?
方芳(站立者)是一名醫生,她和李教亭(躺者)都是SP,他們在情景劇中飾演醫生和患者
標準化病人(Standardized Patients,簡稱SP),是指那些經過標準化、系統化培訓后,能準確表現病人的實際臨床問題的健康人。SP作為病人扮演者,給醫學生提供了與臨床極其相似的病例,解決了臨床醫學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。在扮演病人的同時,又作為評價者對受試對象可做出更加合理的評判,考試方法更接近于臨床實際。
SP的目的,又絕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,在安徽醫科大學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沈濤看來,SP讓醫學變得更有溫度,“什么叫有溫度?打個比方,有些醫生拿聽診器給病人聽診前,會放在手心里捂一捂,捂暖了再去貼病人的身體——標準化病人就是為了讓醫生養成更好的職業素質,對病人有人文關懷?!?/p>
招募
2023年3月28日晚,147位應聘者齊聚安徽醫科大學實驗教學中心,統一接受面試。按慣例,羅志慶這回又坐在了其中一間面試教室的評委席上。
一位學生模樣的女孩走進面試房間,做完自我介紹后,三位評委讓她即興表演,模仿一位頭疼的病人。女孩想了片刻,退出房間,又重新走了進來,她將手捂在腦門上,對評委們說,“醫生,我頭疼的厲害,能不能幫我看看是怎么回事啊?”
羅志慶覺得她的表演過于簡單了,而且沒有附加表情,很難讓人看出是一位正經受痛苦折磨的患者?!澳闫綍r頭疼會是什么樣?眉頭會皺起來吧,說話會有氣無力吧,你的表演,除了這個捂頭動作外,別的什么都沒有,所以是很不到位的?!?/p>
羅志慶是2016年安徽醫科大學實驗教學中心招募的第一批SP,他回憶上第一節培訓課時,老師給學員們做了一個闌尾炎示范表演,輪到學員們做的時候,五花八門,各種表情動作都有,“我們最需要解決的是,肢體動作和表情要合一,要恰到好處,比如闌尾炎疼起來的時候,病人往往都是佝著身子的,如果你身子是直的,臉上也沒有痛苦,那就出戲了?!?/p>
羅志慶曾對著鏡子練面部表情,“疼到不同程度,表情也不一樣”,能忍住的疼,表情會放松些,疼厲害了,表情會夸張些。
3月28日的這場面試,最終錄取了81人,接下來,將安排一次全天的集中培訓和三周的小組訓練,通過考核者,就能拿到SP證書。
沈濤發現,通過連續7屆的招募,“標準化病人”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。
他回憶起第一次招募,會有多少人來參加應聘,他們當時心里也沒底,“我們在網上發公告,在朋友圈里發招募信息,大家都覺得好奇,不知道標準化病人到底是做什么的……那次還不錯,有七八十個人報名,最終錄用了40人?!钡搅说谌龑?公告瀏覽量達到了1萬多人次,最終錄用人數60多人。
培訓
鄭云先后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本部、高新院區擔任急診ICU醫生,她也是SP培訓老師,從第二屆招募開始,她就參與到了SP培訓的病例編寫、現場教學中。
“給SP學員上大課的內容,包括人體解剖,你得讓他們知道哪些病對應人體哪些部位,二是介紹標準化病人是怎么回事,三是學習表演,四是對劇本的領會和掌握?!?/p>
培訓團隊從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請來老師,給學員講表演課,讓他們學會如何代入、如何共情,熟悉劇本后,如何把自己真正“變成”病人。
大課之后是小課,十個人分成一小組,老師點對點講解,“比如讓SP了解腹痛的種類,疼起來該怎么捂腹部,扮演病人時,又怎樣和被考核的學生或者醫生對話?!?/p>
最后是考核。學員們拿到劇本后回家自學,然后在規定時間里接受考核,達標則會被最終錄用。
這其中,設計和編寫病例是培訓鏈條中重要的一環,“編病例,就是把病人的相關內容編出來形成文字,這是SP要掌握的要點?!?/p>
鄭云曾在病例中設計過這樣一個案例:中年男性病人,50多歲,在工地上務工,突發闌尾炎。
“這位病人來醫院就診時,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從他走進門診室起,他的表情、臉色、動作、對自身疼痛的描述,都是在傳遞信息。而醫生則需要通過觀察、問詢等,在很短時間內搜集、整理信息,并快速做出‘患者是闌尾炎’的初判?!?/p>
病例的編寫,要將臨床上的各種可能都要考慮進去,“闌尾炎較常見的癥狀是轉移右下腹痛,這一點和很多病相像,所以有經驗的醫生會問病人,你除了肚子疼,背和腰疼不疼啊?”
鄭云特地叮囑SP,“如果在扮演這位闌尾炎病人時,對方問你有沒有放射痛,你不用回答,而是回答,‘你說的放射痛我聽不懂’?!?/p>
鄭云解釋,這就是盡最大可能接近實踐,“在現實中,有幾個患者能聽得懂放射痛這些專業醫學用語呢?讓醫學生和醫生說患者聽得懂的話,培養他們的人文關懷精神,這是我們的重要目的之一?!?/p>
為了給新學員做培訓,SP小組正提前排演情景劇
3月28日的這場面試,最終錄取了81人,接下來,將安排一次全天的集中培訓和三周的小組訓練,通過考核者,就能拿到SP證書。
沈濤發現,通過連續7屆的招募,“標準化病人”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。
他回憶起第一次招募,會有多少人來參加應聘,他們當時心里也沒底,“我們在網上發公告,在朋友圈里發招募信息,大家都覺得好奇,不知道標準化病人到底是做什么的……那次還不錯,有七八十個人報名,最終錄用了40人?!钡搅说谌龑?,公告瀏覽量達到了1萬多人次,最終錄用人數60多人。
鄭云先后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本部、高新院區擔任急診ICU醫生,她也是SP培訓老師,從第二屆招募開始,她就參與到了SP培訓的病例編寫、現場教學中。
“給SP學員上大課的內容,包括人體解剖,你得讓他們知道哪些病對應人體哪些部位,二是介紹標準化病人是怎么回事,三是學習表演,四是對劇本的領會和掌握?!?/p>
培訓團隊從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請來老師,給學員講表演課,讓他們學會如何代入、如何共情,熟悉劇本后,如何把自己真正“變成”病人。
為了給新學員做培訓,SP小組正提前排演情景劇
大課之后是小課,十個人分成一小組,老師點對點講解,“比如讓SP了解腹痛的種類,疼起來該怎么捂腹部,扮演病人時,又怎樣和被考核的學生或者醫生對話?!?/p>
最后是考核。學員們拿到劇本后回家自學,然后在規定時間里接受考核,達標則會被最終錄用。
這其中,設計和編寫病例是培訓鏈條中重要的一環,“編病例,就是把病人的相關內容編出來形成文字,這是SP要掌握的要點?!?/p>
鄭云曾在病例中設計過這樣一個案例:中年男性病人,50多歲,在工地上務工,突發闌尾炎。
“這位病人來醫院就診時,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從他走進門診室起,他的表情、臉色、動作、對自身疼痛的描述,都是在傳遞信息。而醫生則需要通過觀察、問詢等,在很短時間內搜集、整理信息,并快速做出‘患者是闌尾炎’的初判?!?/p>
病例的編寫,要將臨床上的各種可能都要考慮進去,“闌尾炎較常見的癥狀是轉移右下腹痛,這一點和很多病相像,所以有經驗的醫生會問病人,你除了肚子疼,背和腰疼不疼???”
鄭云特地叮囑SP,“如果在扮演這位闌尾炎病人時,對方問你有沒有放射痛,你不用回答,而是回答,‘你說的放射痛我聽不懂’?!?/p>
鄭云解釋,這就是盡最大可能接近實踐,“在現實中,有幾個患者能聽得懂放射痛這些專業醫學用語呢?讓醫學生和醫生說患者聽得懂的話,培養他們的人文關懷精神,這是我們的重要目的之一?!?/p>
從2017年被招募為SP后,朱春蘭已經參加過20多次表演任務,“我們不光要裝成病人去考醫學院校的學生,還要在很多臨床醫技人員業務考核或比賽中去考醫生?!?/p>
她記得培訓課上老師說的話,“SP,就是要標準地展現患者的言行舉止,被檢查時要展現陽性體征,要將劇本演得同質化,不能演得不到位,但也不能演過了?!?/p>
演得不到位或演過了頭,都會將被考核者帶偏,“有時候我們也會緊張,疼痛感和部位沒演到位,也會讓學生誤判,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成績?!?/p>
有時候,對方跑偏了,“病人”還要想辦法把他引回來。
這樣的尷尬,朱春蘭就曾遇到過。
那一次,是在一場醫學生的畢業考核中,她扮演闌尾炎患者,有位學生一上來,突然緊張,胡亂發問,找不到重點,“闌尾炎一開始是在肚臍眼那疼,一兩天后會轉移到右下腹疼,如果學生懂的話,會問我開始哪里疼,后來又哪里疼,但那個學生有點慌,他將我誤診為拉肚子,我看他不對勁,就反復說,醫生,我這里疼死了……我得想辦法把他拉回來?!?/p>
朱春蘭記憶中“戲份”最重的一次,是2020年,安徽省成立第一支地震救援醫療隊,外省專家來檢查考核,她現場扮演一位地震中受傷骨折的患者。
朱春蘭在地震救援演習中扮演傷者
她和同伴們提前兩個小時到現場,和醫療隊溝通,解讀劇本,琢磨角色,“我覺得地震肯定發生的很突然,在那種情況下,人會發懵,驚嚇過度,雖然被埋在廢墟下,但求生是第一位的,反而感覺不到身上哪里疼,會大聲呼救,直到看到救援人員來了,心里安了,那種掙扎,那種勁,會猛地泄下來,這個時候疼痛感才會一下子起來?!?/p>
輪到實際表演時,朱春蘭將一個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受傷的人演得惟妙惟肖,急切地呼喊、因為疼痛和失血漸至虛脫、滿臉是血地被抬上擔架、忍著劇痛去做CT……等到考核結束時,有專家向她豎大拇指,“你做得像真的地震現場一樣?!?/span>
朱春蘭在新冠疫情演練中扮演感染者
SP的運用,有效地提高了醫學畢業生的質量和水平,不僅如此,SP還將“人文關懷”作為考核的重點,要求醫生關心病人,和病人之間建立起信任,真正做到“醫者仁心”。
朱春蘭在“裝病”的時候,就經?!肮室鉃殡y”學生。
“我們演病人時,會表現出不耐煩,情緒很差,有時甚至失控,在接受問診時又故意不相信對方,想辦法干擾正常問診?!?/p>
實際上,這也是部分患者的心理——我來找你看病,就是把自己整個交給你了,你一定要把我看好。
“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應該主動對患者進行情緒安撫,如果只想著盡快問出結果,然后對癥開藥,別的和我沒關系,那這個學生的人文關懷就有點缺失,我們在打分時會打不合格?!?/p>
3月24日上午,同為第二批招募進來的SP朱群珍,在安徽省立醫院南區舉辦的醫師技能大賽中擔任“病人”一角,她對其中的“人文關懷”考核印象深刻。
按照劇本要求,她扮演一位71歲的老人,有高血壓和糖尿病,在家摔倒后,伴有頭暈,后前來醫院就診。在當天上午的“演出”中,她要接受8位醫生的問診,每次時長25分鐘,每次的回答都要完全一致。
在短短幾分鐘的準備時間內,她記住了老人平常所吃的五種藥物名稱、血壓的高低值、血糖值,并迅速在腦海中抓取到老人摔倒導致頭暈后的萎靡狀態。
當天的比賽中,每位醫生的人文關懷考核總分為20分,包括:問診時醫生說話順不順暢,語速快不快;有沒有給病人說話的機會,有沒有認真聽患者說,有沒有搶話;有沒有及時安慰病人,回應病人的需求;有沒有用專業術語問話;有沒有顧及到患者的情緒;問診結束時有沒有做到未讓患者因為病情感到恐懼。
有位醫生一上來就問朱群珍,“你哪里疼???疼得厲不厲害呀?除了疼還有哪里不舒服?”朱群珍插不上話,覺得有點壓抑,心想,“你一口氣問我這么多,讓我怎么回答呢?”她給這位醫生打了一個不合格的分數。
她毫不吝嗇地將高分打給了一位特別溫柔的女醫生。
“她一走進房間,就對我說,老人家你好,我是你的主治醫生,你哪里不舒服呀?我說我頭暈了十幾天了。她又問,您今年多大了?我說71歲了。她說,您可知道自己頭暈是什么原因呀?是不是走路時間長了有點累了……我倆像拉家常一樣聊起了病情,過了一會兒,問得差不多了,我向這位女醫生尋求安慰,就問她我的病要不要緊。她說,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,可能需要根據檢查來調整一下用藥,您不要著急啊,也不要擔心,到了醫院,就什么也不用怕,心情一定要好?!?/p>
朱群珍覺得,這才是一位優秀醫生該有的樣子,“你能感覺到,她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有耐心,有感情,讓人感到很溫暖,遇到這樣的醫生,你會毫不猶豫地去信任她,將自己的健康托付在她身上?!?/p>